我曾经把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学生问题称为教师的情敌,比如学生虽然人来了,却未必带来学习的心,没有做好学习的准备——和他们参加考试不一样,学生考试之前读书多专注啊!后来我的这个提法很多老师都觉着有些道理。
课堂上,教师的五大情敌:
1.学生虽然来到了教室,但是往往没有做好学习的准备
2.学员虽然是在班级中的学习,但是往往感受不到班级这个社会的支持
3.教师虽然拼命地给学生输入,但是往往竞争不过手机和瞌睡这两个玩意
4.虽然教师对于知识内容非常娴熟,但是学生却往往缺乏接受这些新知识的基础
5.虽然教师拼命地告诉学生问题该怎么解决,但是学生却往往无法构成知识的框架
无论你承认不承认,这些课堂中教师的情敌总是存在的,怎么解决呢?好的课程其实都可以打败以上的几个情敌。那怎样的课程才是好的课程呢?以下的指标可能会给您带来启发。
指标1:是否布置给学生轻度压力的任务
简单的说,如果课堂上没有给学生任务,那就让学生出于自治的状态啦。自治的状态,按照动机的观点呢,如果人有自由,就会逃避!要想让学习发生,那就得让学生承担责任,但是这个责任呢,也不全是老师强加的,学生能够自己掌控任务、时间和技巧。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布置任务,布置让学生可控制的任务。我一般设计这样的任务。
首先设计理解性任务,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底层逻辑就是你是怎么理解的。其次设计第二手任务,就是让学生判断各种情境中的应用方式,底层逻辑就是别人是咋用的,我来复盘和判断一下。
在此就是设计第一手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熟悉的知识设计任务,底层逻辑我自己得设计一个啊。
指标2:是否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我们去电影院,做好了看电影的准备。去海底捞,做好了吃火锅的准备。来到课堂上,做好学习的准备了吗?嘿嘿,并没有做好学习的准备。
怎么办呢?
我的三个方法:提前投影仪打出要提问的问题,或者围绕一个问题组织头脑风暴,或者围绕问题组织伙伴间讨论,都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指标3: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多个脑区
我们上课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才能算好:
一会老师干活 ,一会学员干活
一会让学员说, 一会让学员写
一会让学员找搭档 ,一会小组轮流说
几乎一上午很少有重复的活动,这是我对学习脑区这一理念内化于心而外显于形的理解。
我经常说,只有不断调动学生的脑区,只有不断调适学生的心电图。
我的三个方法
第一,根据时间段来设计,下午刚上课活动多点,上午就多讲点
第二,看课程内容,每20分钟做一次改变,不能老讲也不能老让学生活动
第三,储备大量工具,随时调整
指标4:是否留出时间让学生内化和输出
输入和转化是学习的两个阶段
完整一点说 应该是
输入
练习
内化
输出
无论是哪种,必须留给学生内化和输出的时间。教师往往憋不住,总觉得要讲得细致,恨不得边边角角都讲到。
但是遗憾的是,如果你不能给学生一个好的体验,你觉着特别重要的点,对于学生来说,基本上都是垃圾,因为没有体验他挂靠不到他的神经元。
所以呢,老师得憋住。很多老师说,我的课程内容太多,讲不完啊。天下没有讲不完的课!
给你一个小时让你讲《内科学》,你也能讲。如果拼语速,建议学习播音广播去,如果拼学习效果,那就得憋住,筛选出最重要的内容,然学生掌握好。
一个大的知识点从输入到练习转化,差不多得40分钟。所以一上午,四五个知识点足以,留出时间给学生练习和消化,反而比老师一直讲要好。
老师一直讲,就是学生有病老师吃药。
但是我必须强调,老师的讲是非常重要的。把学校的课堂变成行动学习,都是妖魔化了行动学习的价值,行动学习内化和输出管用,但是输入是教学效果得以保证的半壁江山,绝不可荒废。
指标5:所教内容可否简化为一两个模型
少则得,多则惑
如果一个老师一上午脑子里面只有五六个模型,然后围绕这个几个模型把课程串起来,这样的老师我佩服。真懂,真专家,真的融会贯通!
所以,如果一个老师能不用一张PPT讲课,拿起粉笔信手画来。那这个老师到了一定的境界
指标6:是否充分发挥了社交优势
搭档学习
同伴讨论
同伴分享
同伴合作
同伴评价
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武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程效果,绝对不能荒废不用,我经常在时间不够的情况的,优先把时间给到学生之间的分享。
学生自己嘴里说出来的,学生自己表达出来的,才是他真正得到的。
指标7:是否设计了螺旋式学习
学习本身就需要重复,需要过几天和睡一觉后再来。
必要的复习,必要的复习练习,必要的回忆,是保证效果的不二法宝
最后总结一下七个指标:
指标1:是否布置给学生轻度压力的任务
指标2:是否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指标3: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多个脑区
指标4:是否留出时间让学生内化和输出
指标5:所教内容可否简化为一两个模型
指标6:是否充分发挥了社交优势
指标7:是否设计了螺旋式学习
希望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