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民族职业技术学校
多年来始终把培养更多优秀少数民族学子
及民族教育师资视为己任
把抓好民族团结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让民族团结走进课堂、走进师生心里
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生根、开花、结果
文山州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原文山州民族师范学校)1973年建校以来,始终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教育教学,融入学生的血脉,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了“民族性、地方性、师范性”的办学特色。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推广普通话、用字规范先进集体”“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先进集体”“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等荣誉,2012年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多次荣获“全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是文山州第一批创建示范单位。
自文山州开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以来,州民职校紧紧围绕党建示范引领、融入教育教学、民族文化传承、助力脱贫攻坚“四个重点”,开展 “四进”活动(即进课堂、进教材、进活动、进村寨),以培养学生“六项民族文化技能”为抓手(即:会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跳一个民族舞蹈、会演奏一种民族乐器、会讲一个民族团结故事、会一项传统民族体育运动、会做一件民族民间手工艺品),不断丰富创建内涵,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民职校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做到了“常规化、常态化、制度化”。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知识的学习纳入教学计划;开展民汉双语教育,培养合格的民族教育师资;强化学生教育管理,培养民族精神;办好民族社团,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多年来,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加强学生技能训练,成果丰硕。在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民宗委联合举办的云南省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展示活动中,民职校师生在民族团结教育说课、民族体育舞蹈、民族音乐创作、民族音乐合唱、书法比赛等项目中荣获5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
坚持传承民族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继承传统,改革创新,不断从“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中汲取丰富营养,使民族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一是制作了民族文化宣传教育长廊。二是建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三是将每年的五月定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月。四是举办节庆活动,丰富校园生活。五是以技能为抓手,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把民族教育工作和民族文化传承作为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效显著。
坚持校农结合,助力脱贫攻坚
民职校挂钩扶贫点砚山县八嘎乡凹嘎村委会12个村小组,主要居住着汉、壮、苗、彝等4种民族。全校教职工163人共结队帮扶建档立卡户199户。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学校全体干部职工多次深入扶贫点开展帮扶工作,确保学校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多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多元优势,先后争取和投入资金280多万元,努力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通过实施“十个一”项目,弥补了在住房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人居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得到了县乡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赞誉,也成为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动脱贫攻坚进程的一大特色亮点。
为认真抓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共青团文山州委联合州民职校共同开展“教育精准扶贫,青春扶志扶智”活动,面向文山州八县(市)建档立卡户贫困家庭子女招收“希望起航班”,为适龄初中毕业生搭建一个培养理想、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养的平台,确保学生有学上、留得住、学得好、能就业,帮助他们掌握一项专业技能,最终实现稳定就业,通过勤劳双手摆脱贫困,力争“帮扶一个,脱贫一户”,为文山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做出积极贡献。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47年的风雨兼程,民职校人用智慧和勤劳谱写了今天的华美乐章,用自信和创新镌刻了时下的光辉业绩。各民族师生和谐共处,从未发生过民族矛盾、民族纠纷,学校团结稳定、和谐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全省、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如今的文山州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各民族师生团结和睦,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朝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昂扬奋进。
本台记者:满鑫
编辑:关韦伟 牟星
制作:黄荷 冯明兰
本文源自头条号:视听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