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是中职发展障碍的根源

两会期间,看到了大量关于职业教育的讨论,诸如取消中考、普及高中,取消职普分流等等。其实意思很明显,家长看不上职业教育,不信任职业教育。

作为职业教育从业者,如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管理,加强育人效果,让家长放心,缓解教育焦虑,这是目前职业教育的头等大事,也是我们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求。破解问题症结,迫在眉睫。

要破解症结,我们就首先需要挖掘问题的根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彻底解决问题,本篇我们就来仔细挖掘下问题的根源。

职业教育被人看不上的根源是什么?

生源是中职发展障碍的根源-广东技校排名网

职业教育这二十多年一直都是处于底层发展,哪怕是被认为“火爆”异常的今天,依然处于家长观念中的最底层,各种负面评价不断,以至于出现了“取消”的声音。如果我们深究职业教育被人看不上的根源,无非是入口、教育过程、出口都出现了问题。

1入口问题——门槛低,生源质量问题严重

目前中职教育的招生呈现门槛低,生源质量差,且参差不齐的问题,最低是连中招都没参加,这个跨度下,除了个别学校设置的升学班可以把一些高分数学生聚在一起专门授课,其他学生基本就是同一课堂,同一教学目标,同一育人标准。这也就出现了学生互相影响,学习氛围不强的情况,就像下面这位同学描述的这样:

我现在就读的中职学校,学习氛围不怎么样,老师也不管管,老师只管讲他的,上课大部分同学都在下面玩手机,成绩都是一塌糊涂不是脑子不好使学不进去,是学习环境和周围的人会导致自己学不进去。

生源质量是体现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学校不好,而是生源质量低体现不出来,长此以往,学校育人质量低下的口碑也就传开了。这也是为什么当年的民办初中死活都要“掐尖”的原因。

有人质疑中职师资不行,说句实在话,这些学生本就是初中过来的,不乏出自初中名校名师之手,可咋样?不还是考了那点分数。

所以说,生源质量是一个大问题。因为生源质量不仅体现在学习能力上,更有连带的学习态度以及思想问题。为什么中职被称为“学渣”“问题生”聚集地,也有同样的原因。因此,对于中职来说,不是要怎么避开这个生源问题,而是如何充分挖掘学生被埋没的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使之成才,这是破解之法。

2教育过程——问题重重,管理不规范,不精细

职业教育的校内管理是存在问题的,一方面是生源问题引发的客观现实,另一方面则是中职最艰难时期形成的固有观念,以及利益问题,细分的话其实就是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实习管理的问题。

家长害怕孩子学坏了,这是学生管理问题的社会反馈;家长担心学习氛围不足,孩子学不到东西,这是教学管理问题的社会反馈;家长担心孩子被送进电子厂流水线,这是实习管理问题的社会反馈。家长的每一个担心,其实恰恰就对标了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最严重的三大问题。

这三大问题其实也是表象,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深挖,其实问题的根源是学校粗狂型管理,没有落实精细化服务,没有实施针对性教育,学生的不同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才引起的不满。希望升学的学生在最要紧的复习阶段被安排到了企业实习,哪怕企业再好,学生也不会满意,因为他的目标是升学;希望就业的学生,并没有得到针对性的技术提升,实习企业也不是最好的企业,他如何不牢骚。

学校罔顾学生实际需求,一概而论的教育做法,只能是培养无技术,无能力,无追求的“三无”人员。距离企业需要的技术精英,大学所需要的学习精英还差得远。

<h2
3就业问题——技能不强,就业竞争力不足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就业的学生越来越少,难道仅仅是学生升学意愿强了?其实,国家的政策鼓励是一方面,就业空间受挤压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中职生的就业竞争力太弱,或者说技能水平太低,让其不得不转向升学。

那我们不禁又要反问,为什么中职生的技术水平太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学生本身知识能力水平有限,掌握不了太高的技术;另一方面,则是我们的技能实践教育本身就存在问题,或是师资水平达不到,或是实训条件达不到,或是校企合作缺失。

例如一些技术、经验水平要求高的专业,其实学历并不占有决定性作用,这样的专业其实真的可以做好针对性的技能提升,让学生有实力去面对就业市场。

问题是多方面的,也是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我们不避讳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病根,才好下药。究竟该如何破解困局,不妨看下我的下篇——策略篇的分解。

未完待续……

  • 中专氛围差,怎么办
  • 中职是升学与就业并重的教育
  • 技校教育发挥的作用
  • 职教质量提升方法

</h2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生源是中职发展障碍的根源》
文章链接:https://m.jixiao100.com/1144.html
本站资源来源于网络及AI生成,如侵犯您的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否则自行承担法律责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