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广东职业教育学校竞争力评估报告

引: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组织实施的省重点课题“广东大型企业竞争力评估与分析”课题,已连续开展十年。从2003年起,为全面反映构成广东企业竞争力的要素,课题组陆续将广东民办高校、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技工学校竞争力的评估与分析纳入竞争力研究课题,从教育培训能力、市场适应能力、持续成长能力等方面,针对全省职业教育竞争力发展状况及制约因素,对全省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学校进行竞争力评估与分析工作,促进我省职业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

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企业管理与决策科学研究所和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联合完成的“2012广东职业教育学校竞争力评估”课题成果今天正式公布。广东白云学院位列广东高等教育(民办)竞争力第一,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并列广东中职院校竞争力第一,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列技工学校竞争力榜首。

现代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选择。进入“十二五”以来,广东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初步建立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综合水平继续领先全国,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为我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提供了有力支撑。本评估报告结合我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新趋势,从高等职业教育(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三个层次,对我省职业院校竞争力进行评估,分析我省职业教育的竞争力状况。

一、2012年度职业教育竞争力评估

1、广东高等教育院校(民办)竞争力排名

2012年度广东高等教育院校(民办)竞争力评估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广东白云学院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培正学院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10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

2、广东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竞争力排名

2012年度广东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竞争力评估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省湛江卫生学校

 

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

 

肇庆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

 

阳江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河源理工学校

 

广州市商贸职业学校

 

10 广东省江门中医药学校

3、广东技工学校竞争力排名

2012年度广东技工学校竞争力评估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

 

广东省岭南工商第一技师学院

 

广东省技师学院

 

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

 

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

 

广东省电子商务技师学院

 

韶关市第二技师学院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

 

湛江市技师学院

 

10 清远市技师学院

 

11 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

 

12 深圳技师学院

 

13 韶关市技师学院

 

14 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

 

15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

 

16 中山市技师学院

 

17 广东省城市建设技师学院

 

18 肇庆市技师学院

 

19 广州市技师学院

 

20 广东省交通运输技师学院

二、广东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广东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建成全国最大规模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在教育教学改革、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形成全国领跑态势,为我省实现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职业教育综合水平全国领先

一是职业教育规模位居全国首位。截至2011年底,全省职业院校在校生总数超过300万人,位居全国首位。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836所,招生85万人,在校生237万人,招生和在校生规模连续两年全国第一。近5年来,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以每年20.18%的速度增长,远高于普通高中在校生年平均7%的增长速度。2011年全省完成新建扩建中职学校100所,市级龙头骨干学校建设和县级规模以上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工作成果显著;至2011年底,广东高职高专院校78所,占全省普通高校数的三分之二,招生人数24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一半以上,招生规模年平均增速达到10%,在校生69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普通高中和高等职业比例达到46:54,连续三年保持中职招生人数大于普通高中,实现了普职教育大体相当的协调发展格局。这表明,广东已成为办学规模位居全国首位的职业教育大省。

二是率先构建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广东不断创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努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创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共同发展的全国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2011年,高职院校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应、往届毕业生自主招生改革试点范围不断扩大,14所试点院校共招生3810人;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进一步扩大,2012年我省32所高职院校与149所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对接,计划招收近5万名应届初中毕业生。与2011年相比,新增5所高职院校,49所中职学校,扩大招生人数近3万人。

三是办学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广东职业教育持续多年保持在校生数、当年招生数、校均规模、就业率、技能鉴定人数、教学科研成果、全国性技能竞赛获奖名次和奖牌数目、高技能人才培养量等8项综合指标位居全国首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在96%以上,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超过96%,远超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水平。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率达98.1%,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7.94%,均领先全国。广东每新增10名技能人才,就有近7名来自职业院校。至2011年底,全省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到202所(不含技工学校),占总数的36%,比2005年增加26所。创建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44所,全国最多。全省有11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45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93个,112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获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3项,技能大赛全国奖1000余项。

2、职业教育改革领先全国

一是不断加强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省教学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教材开发、教育标准、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开展职业院校课程与教材改革工作,构建具有广东特色、全国领先、国际同步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推行职业教育标准化、规范化建设,2012年探索制定了《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课件资源开发标准》、《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资源共享管理规定》、《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网建设标准》和《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规范》等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促进职业教育关键要素标准化。实施重点专业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2012年修订《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并评定会计电算化等58个专业为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推进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筹建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和信息化应用系统平台。“十二五”期间,全省重点支持建设250门中等职业教育骨干课程仿真实训操作软件;开展100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示范学校并开展100间中等职业教育仿真实训示范室的创建与评选活动。

二是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提高教育公平性,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和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全面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推行“双零”(零学费入学、零距离上岗)人才资助、“智力扶贫”以及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全省共有超过60万名中职学生受惠,其中80%的毕业生进入珠三角大中型企业;校企合作的扶持引导力度不断加强,学校和企业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方面成果显著,逐步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就业链和成果转化链。组建多种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生产实训中心、职教集团以及行业协会参与举办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形成良好的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区域—学校—企业三级实训中心体系。全省拥有行业性或区域性的职教集团17个,参与单位涉及166所职业院校、67个行业协会、1268家企业。成立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编写研制了28个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16个中高职衔接专业的课程标准开发和课程体系构建。积极推动形成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推行优质职业技术院校与薄弱职业技术院校兼并、重组、联合办学,公办职业技术院校联合、连锁、集团化、股份制筹建“名校办民校”等办学模式,全省民办职业院校177所,在校生达37.5万人,占20.6%。

三是全方位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动与广东省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实际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教学工厂”、“企业校区”、“校企双制”、“生产实训一体化教学车间”等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连接渠道,构建从初级到高级纵向贯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完整培养链条。推进高等职业院校自主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学生,“3+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南粤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建设校企合作技师工作站,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技工学校“学分互认”制度,开展“南粤技术能手奖”评选活动;加强粤港澳台合作和国际合作办学,开展联合办学、开发专业课程、师资培训、学生交流等合作项目。建立粤港澳台职业技术教育合作推进委员会,启动师资交流培训与课程开发计划等合作项目,实施双向职业资格鉴定,简化粤港专业人才流动审批程序。职业技术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与新加坡、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多元化合作不断深入。包括与英国总领事馆合作开展“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项目课题研究,开展16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德国职业教育专家参与广东省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设计和机制运行等。

3、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成为重要技工人才培育基地。广东省已经发展成为辐射泛珠三角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重要阵地,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巨大作用。“十一五”以来,广东职业院校已为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输送近400万既有学历文凭又有专业技能的技能型人才,全省新增技能型人才中有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这些职业院校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是广东加快转型升级的技术骨干,为推进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此外,为满足产业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广东继续推进中高职对接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至2011年,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覆盖27所高职院校,近百所省级重点以上(含省重)中等职业学校,涉及2万多名学生。

二是有效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大珠三角核心地区对粤东、粤西及粤北山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服务“双转移”战略成效显著。从2008年秋季起,珠三角中职学校每年安排不少于30%的招生指标招收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学生就读,并负责推荐在当地就业。201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招收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生源127154人。全省82所技工院校与36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共计262家企业达成1880项对接合作意向,对接合作项目主要涵盖为园区企业优先配置急需的技工院校毕业生、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校企双制”合作办学、共建实习基地、设立技工院校分校、协助企业进行产品研发与工艺改进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招技工难问题。全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区域合作,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双转移”战略的实施,是我省职业技术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保障。

三是服务经济社会能力进一步增强。广东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对接产业,根据区域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经济调整专业设置,使其发展规模、专业布局及整体水平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特别是支柱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全省职业院校专业基本覆盖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各部门、各行业,高职院校新增专业与产业对接覆盖率超过90%。广东高职院校五年来累计为企业开发项目超过3400多项,总金额达2.3亿元。同时,职业教育在推动我省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仅珠三角地区6个产业转出市的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已由2007年的人均10.32万元提高到2011年人均13.48万元,增幅达30.6%。

4、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

一是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强化。继续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广东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提升职业院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结合珠三角各地区产业发展特点,发展服务当地的办学定位,教学模式和专业特色,粤东西北职校紧随产业转移需求不断调整专业内涵。强化职业教育关键因素的重点培养和专业化建设,在国家和省级示范院校、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训基地、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就。至2015年,将基本建成以省级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和珠三角地区9市职业技术教育基地为核心,以粤东西北地区有条件的地级市职业技术教育基地为支撑的南方职业技术教育基地。

二是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经费投入有新突破,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不断拓宽。从2006年至2010年底,全省职业院校经费投入超过550亿元,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投入资金近200亿元,中等职业教育累计投入351亿元。“十二五”期间,地方教育附加优先用于中等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落实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占职工工资总额的2.5%用于职工培训的政策,各市、县(市、区)政府依法提取其中0.5个百分点统筹用于发展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教育)。对支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企业实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非营利性教育设施用地按行政划拨等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减免基础设施建设各项优惠。

三是师资队伍素质建设进一步加强。开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完善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和校长能力提升计划。重点向高素质“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倾斜。完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编制标准,建立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鼓励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职业院校专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开展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企业实践、兼职教师聘任、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等4个项目。2011年,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共有教职工8.8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6.63万人。

5、政府引导力度逐年强化

“十二五”以来,全省进一步深入贯彻有关中央、省各项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决策,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工作重心,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力度。相继出台《广东省加快现代技工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0-2015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为全省职业教育大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结合广东省转型升级的实际需要,明确了广东职业技术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提出广东要由职业技术教育大省向职业技术教育强省转变,要加快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与社会充分就业相适应、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到2020年,建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全面建成我国南方重要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和职业技术教育强省,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同时,为进一步吸引和留住高技能人才,广东于2012年出台《关于做好高技能人才入户城镇工作的意见》,指出从2012年起,高技能人才入户就业地城镇实行准入制,原则上不受入户指标、职业(工种)限制,暂不愿入户的高技能人才,可按相关政策享受相应公共服,并将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的省内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纳入入户对象,这为职业院校加快人才培养注入新的动力。

三、进一步提升广东职业教育学校竞争力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不仅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战略导向,而且为职业院校抢抓机遇,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难得契机。广东职业院校应紧密结合广东实际,发挥特色优势,不断提高办学实用性,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升教育软实力,大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和劳动者,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建设幸福广东提供有力保障。

1、服务经济发展,发挥特色优势

从自身的基础条件出发,着眼于本地、本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加快改革发展步伐。一是专业设计适应产业需求。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改造、优化、升级对技能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深化教学管理改革,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内容,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课程体系,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二是提高办学特色与重点专业的优势。重视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适度提高专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允许高职院校根据自身优势和社会需要自主决定专业设置与招生人数。加大对服务经济发挥关键作用的重点专业和符合广东特色专业的扶持力度。三是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对外联合办学工作。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师生员工素质和水平,拓宽办学思路,提升办学层次,进一步塑造良好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2、深化校企融合,提高办学实用性

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创新,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等市场资源参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实现职业教育对引领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形成政府统筹、办学灵活、形式多样、优质高效的职业教育新格局。一是创新办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行企业订单,学校下单,政府买单的人才订单模式,增强学校活力,适应社会和专业发展的需求,在教育中突出职业性、专业性、实用性,实现技能人才的合理利用和顺畅流通。二是改革办学机制。在政策法规上制定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法律责任和激励机制,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局面。三是重视政府引导。在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和监督作用。从政策和制度的宏观方面营造高职教育外部环境,提高对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监督管理能力,合理配置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完善和健全职业教育的管理体系。

3、提升办学能力,强化教育内涵发展

一是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鼓励社会中介性评估机构发挥对高职院校的质量监督作用。加强产学研合作,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科研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二是注重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加强人文关怀和师德师风建设,实现爱岗敬业,文明从教。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力实现一体化教学实践,尽快改变现有师资队伍结构,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开放灵活的教师培训体系,建立一支能够适应以就业为方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三是加强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和创业教育,完善相关课程体系,创造实践机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级人才。

4、注重以人为本,提升教育软实力

注重专业教育、技能培训与人文素养、道德教育的并举。一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中国传统美德和现代工业文化相结合,职业素养与企业管理文化相结合,实现现代工业文明进校园、先进企业文化进课堂,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二是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诚实守信、工作认真、遵纪守法的良好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三是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赞(2)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2012年度广东职业教育学校竞争力评估报告》
文章链接:https://m.jixiao100.com/1494.html
本站资源来源于网络及AI生成,如侵犯您的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否则自行承担法律责任。
分享到